欢迎访问中国律师网

中国律师网

中国律师网 > 律师入门 >

合同的解除权条约

www.hmeeb.com 2025-08-07 合同纠纷

1、大家对约定解除权应有些态度

任何对司法裁判的剖析均应给合同起草以启示与引导。前文的结论告诫大家,在约定解除事情时不应太模糊(“任何一方违约给他们导致损失的”),也不适合太霸道(“甲方违反本合同任何条约均构成重大违约”)。

最好还是有所对条约有所筛选和保留,将能触发解除的条约限缩在有限的范围内。

另外,尽管司法裁判对约定解除权总体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大家仍应在合同中积极的约定。毕竟只有极少的案子会走到司法阶段,而且裁判看法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约定解除权的构成要点

解除权规范的构成要点远不止解除事由这一种,大家在约定时还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1)解除权主体:

是单方解除权还是双方解除权?强势方都会约定单方解除权,如约定“乙方遭到制裁后,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此时乙方最朴实的做法就是需要他们将解除权改为双向:“一方遭到制裁后,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当然,故事可能有另一个版本,譬如甲方想要这个制裁解除权,把条约写成“一方遭到制裁后,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当他们质疑时,甲办法务可以哄骗说:你看,这是个双向的解除权,不止是为了保护大家甲方,对你们乙方也是个保护啊!

不过大概率此时的甲方是在胡扯,譬如甲方评估了下,自己是美国公司,他们是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那我把制裁概念成美国OFAC的经济制裁和BIS的特定清单。评估了下双方受制裁的可能性,反正要制裁也是制裁他们。

这时再假惺惺的说约定的解除权是双向的,可能只能骗到那些审合同不考虑实质买卖背景的傻瓜。

按解除权主体分类也是对合同条约结构很好的调整方法。譬如第19条款定合同的解除,第19.1条款定为甲方的解除权,第19.2条款定为乙方的解除权,第19.3条款定为双方的解除权。

2)终止事件的公告

有时,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解除事由并非发生在双方间的事件。如双方约定:“当乙方的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时,甲方有权解除合同”,这其实是大名鼎鼎的Change of Control条约。

这一条约的应用其实并不十分广泛,不少人感觉凭什么我换个股东你就要解除合同?

其实在特定的场景下这还真有影响。譬如在贷款合同中,借款人控股股东的变化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资信情况。

或是要紧的专利许可协议中,双方的合作意愿只限于特定的买卖主体。假如有一天被许可方忽然被专利权人的角逐对手回收了,那此时应允许专利权人终止许可协议,防止资敌。

讲这个其实是想引出,像合同中的一方被回收这种事件,假如其不是上市公司,合同相他们根本无从知道,或者说很难准时知道。鉴于这种事件的发生只发生在某一方当事人一侧,因此理应在合同中约定:当解除事由发生或马上发生时,知道该事由的一方应准时公告另一方。

3)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和方法

解除权作为形成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而适用除斥期间。除斥期间自权利人了解或者应当了解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暂停、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五百六十四条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可以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规定或者当事人没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了解或者应当了解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不可以使,或者经他们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可以使的,该权利消灭。

简单来讲,法定除斥期间为一年,但当事人可以另行约定。一般来讲被解除合同的那一方都期望约定一个更短的期间,不然双方的合同关系将一直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况。他们的解除权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一直悬在头上,实在是让人提心吊胆。

对于行使方法,尽管解除权并不是形成诉权,当事人依旧可以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法解除合同。诉讼的性质为确认之诉,合同自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之日解除。

4)解除的后果

虽然是知识,但还是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遍:合同解除不影响违约责任的倡导。合同的解除虽然会使原先的履行义务终止,但此终止并不是简单指履行义务的消灭,乃是使其转化为了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台湾区域学者如王泽鉴老师常称债务履行请求权为第一性权利,称损害赔偿请求权为第二性权利。

结论是,违约解除场景下写不写解除后果其实意义不大。

不过,这一结论只适用于违约解除。若是行使约定的非违约解除权,行使约定解除权的行为不是违约,当事人自然没办法倡导违约责任。那此时假如因合同的解除而导致某一方的损失,双方又该怎么样倡导呢?

譬如在商事出租合同中,约定商场人流量低于肯定标按时,承租人有权解除合同(“逃生条约”)。承租人解除合同致使装修成本的损失,能否向出租人倡导?

又或者是双方在交易合同中约定买方经提前60天公告有权提前解除合同,但解除合同后卖方因已经投入生产导致的损失能否向买方倡导?

仅从法理上看非常难,由于实在找不到请求权基础。

司法实践中有不少如此的案件,裁判结论各异。有些法院同我所说,觉得没赔偿的依据。有些法院依据公平原则,需要出租人给予肯定的赔偿。

当然,法院过多地援引公平原则介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早已引起了很大的诟病。在民法典年代,连公平责任的适用情形都被限缩在了法律规定的情形内,后者的看法是不是还有市场,值得大家进一步的察看。

总之,我的建议是:在约定非违约解除权时,必须要写明解除的后果,是不是涉及到一方对另一方损失的补偿,补偿的内容和金额有什么。假如双方未做约定,法院非常可能让损害停留在所发生之处。

另外,麻烦不要在非违约解除权里写什么解除合同不承担违约责任。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出租人没承诺商场人流量,买方没承诺卖方最低购买量,本就不构成违约,行使约定解除权的行为更不可以被理解为违约。你千辛万苦谈下来的条约,非常可能是一句废话。

引使用方法条

中国民法典

Tags: 综合咨询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 北京 北海 长春 长沙 成都 大连 东莞 大理 福建 福州 广东 广西 贵州 贵阳 广州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合肥 杭州 吉林 江苏 江西 昆明律师 辽宁 兰州 宁夏 南京 南宁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沈阳 苏州 深圳 天津 唐山 无锡 威海 武汉 厦门 西安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