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假如涉嫌交通肇事罪的话,按规定肇事方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不过,实践中一方构成交通肇事罪,肇事方积极认错并赔偿,可以得到他们的谅解,那样事故双方都已经和解了,肇事方或许会被从轻处罚或者判处缓刑。
实践中,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参考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因逃逸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七年至八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得到受害人一方的谅解的,可以被从轻处罚或者判处缓刑。而法院对肇事方从轻判决,可以争取缓刑处置的将更有益于肇事责任人。
对于适用缓刑,法律规定缓刑适用对象如下: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犯罪后,同意的刑事处罚相对较轻的。
2、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觉得其风险性不大
譬如,交通肇事后,肇事方积极认错并进行赔偿,同时得到多方的谅解,尤其是受害人及其家属都不再计较的,法院即会觉得其回归社会风险性不大。
3、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最重要分子
所以,交通肇事后要争取被缓刑处置的,重点在于如何来认定已被判刑的人“确实不致再风险社会”。
实践中,是不是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因为“确实不致再风险社会”没统一的考量标准,因而有些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而肇事者可以得到多方的谅解的,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其悔罪表现明显,进而判断其“确实不致再风险社会”。
因此,交通肇事后,肇事者最好积极认错并赔偿他们损失,争获得到他们的谅解。在被检察机关起诉时,大概判处较重的处罚的,可以找个专业律师介入,依据有益于我们的受害人谅解书等,进行从轻处罚的辩护,争取可以被缓刑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