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律师网

中国律师网

中国律师网 > 律师入门 >

多次上访达成16万元赔偿协议后被控敲诈勒索,后,检察院撤诉

www.aizhizhuang.com 2025-01-13 刑事辩护

案情介绍

Z某是一名农村妇女,多年前其宅基地地界纠纷、土地淹水等清理及成本补偿问题,与时任村长S某发生矛盾,觉得S某处置不公。自2014年开始,Z某以问题得不到解决为由就一直上访,期间导致身体伤害、精神损失,并花费很多成本。因Z某十余次上访,乡政府一直给已经卸任的S某施加重压处置此事。2021年十月,Z某因身体缘由也不想上访了,S某也主动协商赔偿,于是,双方商议由S某赔偿Z某包含多年上访等各种损失及补偿共计16万元。S某在村委会将钱交给Z某,Z某出具了收据。2022年3月,Z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刑事拘留,后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律师办案经过Z某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后,家属找到律师进行辩护。Z某一直认定自己不是敲诈勒索,所收钱款是由于S某做村长期间处置不公给自己导致的损失致使,16万元与自己上访消耗了很多时间、精力损失大致相当,应该无罪。辩护律师经过到检察院阅卷、看守所会见等工作,经征得Z某赞同之后,决定进行无罪辩护。


辩护律师总结出争议焦点:


1、Z某是不是具备敲诈勒索的主观故意。


2、Z某客观上是不是存在威胁、胁迫行为。


3、被害人是不是出于恐惧心理出货财物。4、出货财物行为性质的剖析。本案中最大的突破点在于虽然S某向Z某出货财物,但其并非由于遭到Z某威胁,而是由于每次Z某要上访,乡政府就给S某重压,让其尽快解决此问题,多年来S某的生活因此遭到非常大困扰,正好Z某因身体缘由不想再上访想与S某商议解决,S某期望给钱息事宁人,乡政府就不会再打扰我们的生活。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恐吓、要挟、恫吓等方法,导致被害人精神恐慌,不能已而出货财物。信访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且已信访多年,不可能由于最后一次“扬言”信访就让S某产生精神恐慌。结合案情辩护人检索了很多案例,并积极与办案检察官交流,提交答辩建议后,在开庭过程中向被害人进行发问,探寻机会抓住被害人回答时的疏漏,紧紧围绕出货款项的动机继续跟进发问,让被害人不能不如实陈述案件真实状况。


案件结果2023年6月30日,一审法院做出了刑事裁定是,准许检察院撤回了对Z某的起诉。理由是:某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Z某范诈勒索罪,于2022年6月9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某县人民检察院以证据不足或发生变化,不符合起诉条件为由,于2023年6月30日向本院提出撤回对Z某的起诉。本院觉得,法院觉得,公诉机关需要撤回起诉的原因符合法律规定,应予准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讲解》第二百九十六条之规定,裁定如下:准许某县检察院撤回对A某的起诉。((以上内容来自:京师哈尔滨律师事务所))


烟语君点评信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依据国内法律规定,公民可以通过通过信件、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建议或诉求,但需要符合法定的程序和途径。司法日常,不少上访人由于上访的方法,遭到了执法司法机关的制裁,还有一些司法案例显示,上访人由于与被上访者达成了赔偿或补偿协议,遭到了敲诈勒索罪名的指控及司法判处。这个案例的Z某还算是幸运的,经过律师的精心辩护,检察院和法院考虑和采纳律师的辩护建议,终止了司法程序。很多类似的刑事案件,已经生效,以至于不久前最高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的调查报告中曾专门提出,现在司法实践中,寻衅滋事罪因边界不清,致使容易被泛化适用的倾向明显,因违法上访而被以该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时有发生。

Tags: 刑事案件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 北京 北海 长春 长沙 成都 大连 东莞 大理 福建 福州 广东 广西 贵州 贵阳 广州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合肥 杭州 吉林 江苏 江西 昆明律师 辽宁 兰州 宁夏 南京 南宁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沈阳 苏州 深圳 天津 唐山 无锡 威海 武汉 厦门 西安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