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商品是西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中的核心定义,但西方公共商品理论以市场失灵为基础,这本身存在重大的逻辑缺点,说明西方公共商品理论在逻辑上不可以自洽。对公共商品的理解应该从西方公共商品理论中走出来,从公共风险的角度来重新概念和审视公共商品。
1、是非角逐性
一部分人对某一商品的消费不会干扰另一些人对该商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商品中受益不会干扰别的人从这一商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比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成本与每一公民从中获得有哪些好处不会由于多生一个孩子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2 、是非排他性
是指商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可以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以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商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比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大家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可以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可以享遭到新鲜空气有哪些好处是不可能的。
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和非角逐性,需要公共商品:
1、生产需要有公共支出予以保证;
2、营运管理需要由非盈利组织承担。
2、社会化、公共化与公共商品的分类
既然公共风险来自于个体和集体行为,则公共商品应基于行为与风险的关联来分类。
人类既是以个体方法存在,又以集体(群体)方法存在。以个体方法存在的人类遵循社会化的演进逻辑,社会化描述的是由分工带来的个体行为之间日趋紧密的联结过程;以集体方法存在的人类遵循公共化的演进逻辑,公共化是一种集体行为逻辑。[13]公共化与社会化虽然有各自的逻辑,但两者是密切关联的。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公共化的外延就越大,由于在现代社会,社会化是公共风险扩张的重要原因,而公共风险则是公共化的动力。
因此,要对行为与风险的关联进行分类,应该从人类社会化的角度来剖析。人类的社会是由人的分工所引起的,人的分工包含经济维度的分工和社会维度的分工,同时在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分工的基础上又派生出管理维度的分工。相应地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可以分为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和管理行为,由经济行为致使的公共风险为经济风险,由社会行为致使的公共风险为社会风险,由管理行为致使的公共风险为管理风险。由此类推,公共商品可以分为经济维度的公共商品、社会维度的公共商品和管理维度的公共商品,分别对应防范和解决经济维度的公共风险、社会维度的公共风险和管理维度的公共商品,但同时管理维度的公共商品还会对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公共风险发生用途。假如把视线放到全球,经济、社会和管理维度还会进一步拓展到全球维度,进而推导出全球维度的公共风险(全球公共风险)和全球维度的公共商品(全球公共商品),但这里不做深入的讨论。
3、公共风险视角公共商品的判断依据
在前面的论述中,大家觉得西方福利视角的公共商品逻辑上不成立。但公共风险视角的公共商品怎么样进行判断呢。这在理论上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公共风险存在内在关联性、不可分割性和隐蔽性三个特点。那怎么样从公共风险角度判断什么是公共商品什么不是公共商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反向思维,通过反向假设剖析法来确定。
依据逆否命题等价原理,以下两对命题是等价的。
1、是公共商品→能解决公共风险,等价于:不可以解决公共风险→非公共商品。
2、不是公共商品→不可以解决公共风险,等价于:能解决公共风险→是公共商品。
因此要判断某项商品是不是公共商品,要看取消某项商品的提供之后会不会产生公共风险,假如会产生公共风险,则说明这种商品是公共商品,不然就不是公共商品。上图3也说明,社会化过程是人类行为形成风险的过程,而公共化则是人类行为解决风险的过程。假如经济维度的公共商品提供不足,就会产生经济风险,并大概引发经济危机;假如社会维度的公共商品提供不足,就会产生社会风险,并大概引发社会危机;假如管理维度的公共商品提供不足,就会产生管理风险,并大概引发管理危机。举例来讲,从教育来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这三类虽然都是教育项目,但其公共商品属性存在差别,基础教育假如政府不管的话,或许会存在紧急短缺,致使整个国家文盲增多、劳动力素质降低、贫困发生率增加等风险,且风险没办法转移;高等教育假如政府不管大概提供不足,产生国家高级人才不足和技术进步放慢的风险;而留学教育则不会存在上述问题。
什么是公共商品
上图用“需方是不是存在排他性消费”和“供方是不是存在排他性供给”两个属性将“物品”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最没争议,是绝对的私人物品和绝对的公共物品;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事实上是经济学定义中的“公共资源”和“自然垄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知道。
其实这个模型挺了解的,不过大伙一定会需要我举例:
第一象限:譬如手机,我用了我女儿就不可以用,这是消费端的排他性;压感屏就那样点儿产能,苹果占得多了华为就占得少,这是供给端的排他性。
第三象限:譬如常识,我可以学习我女儿也可以学习,消费端没排他性;我可以创造我女儿也可以创造,供给端也没排他性。
第二象限:譬如收费的地铁,付钱的人可以乘坐而没付钱的人不可以乘坐,这是消费端的排他性。
第四象限:譬如不收费的地铁(广州干过),大家都可以乘坐,但座位统共就那样多,满了也就满了,这是供给端的排他性。
所以,2、四象限的商品(服务)事实上都有相当的公共性,都是大家谈的城市公共商品与公共服务。
PS:以上模型已在经济学经典概念上叠加供需维度,特指城市梦工厂语境下的公共商品(服务),擅自引用至其他语境则后果自负。
灰常复杂
上文的基本定义只不过粗粗搭建一个交流的话语平台,期望还没给大伙带来理解障碍。下面正式进入烧脑模式:
烧脑之一,其实前面那张图是错误的,由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根本没这么大。绝对排他性的私人物品和绝对零排他性的公共物品都是几乎没有的,没讨论的现实意义。绝大多数的现实物品其实都多少存在一些排他性,分布在2、四象限。
烧脑之二,什么物品是什么象限是没绝对标准的。城市管理服务在中国是典型的第三象限物品,而这项服务在美国则几乎变成了第一象限物品:消费端,想买就买,买的人享受服务,不买的人不享受服务,大伙都不买地方政府破产就是了;供给端,私人安保、私人消防都可以,人才有限、市场有限,把官办的挤垮了也就挤垮了。
烧脑之三,同一个物品时可以同时处于四个象限的。譬如医疗和教育,社会保障级的基本医疗和基本教育是典型的第三象限,基本没排他性;稀缺的贵族医疗和贵族教育当然是典型的第一象限;名医和名师的服务拍卖当然是第二象限,消费端排他性最强;名医下社区和名师开讲坛则是第四象限,消费端每人平等,但供给端无法,下了这个社区就下不了那个社区,管了那批学生就没法管这批学生。
烧脑之四,同一物品所处的象限是会伴随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变化的。譬如互联网带宽、存储空间和运算能力,在信息化初期这三样都是昂贵的私人物品;伴随摩尔定律下供给端的指数增长,它们在消费端的排他性愈加小;将来,当互联网和云服务变成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公共物品时,或许干净的空气反倒变成或珍贵或垄断的私人物品了。
咳咳,烧脑结束了。非要鉴别什么是公共商品(服务)真的非常复杂对不对?可能在这儿,可能在那儿;一部分在这儿,一部分在那儿;有时在这儿,有时在那儿……
其实生活可以非常简单:忘掉四个象限吧,不畏浮云遮望眼,所有只为效益高。一个商品(服务)在四个象限里窜来窜去其实只有一个缘由——社会总本钱最低&社会总效益最高。抓住这一个本质,就不必逼我绞尽脑汁格物致知了。难为我,也难为自己不是?
下面给出城市梦工厂对公共商品(服务)的终极概念:所有可以减少社会运行总本钱和提升社会财富总效益的商品(服务)。
什么?还难懂?那就来个白居易版的:为城市,大家可以做更多。你管为城市做好事儿,咱们一块研究咋样让好事儿有好报。
友情提示:请特别注意上文的“烧脑之四”——商品(服务)属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在四个象限中间的量子跃迁,那就是你们关心的“风口”,逮住一个就飞起来了:)
比如,微信的风口就是通讯运营从第一象限向第二象限的跃迁,驱动原因的是供给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本钱骤降。事实上伴随微信各项服务的全方位开放,微信正在从第二象限向第三象限跃迁,愈加接近纯公共商品。
比如,小米的风口就是手机制造从第一象限向第二象限的跃迁,驱动原因也是供给端制造业产能的紧急溢出。假如小米把硬件的“底价”方案坚持到极致的话,也有往第三象限靠拢的意思。
比如,Uber的风口就是交通服务从第四象限向第三象限的跃迁,驱动机制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提升了“黑车”的安全性,使得出租汽车市场场在供给端的牌照排他已经不那样必要。
比如,阿里的风口就是商贸平台从第四象限向第三象限的跃迁,驱动机制是网络打破了传统商贸买卖场合受线下空间约束产生的供给端排他。
比如,百度的风口就是搜索服务从第三象限向第四象限的跃迁,驱动要点是内地区域加大信息管制形成的新的供给端排他。
……
咳咳,大伙看出来了没?除去极特殊的例子以外,绝大多数商品(服务)都会伴随人类整体的富足渐渐向公共商品(服务)方向跃迁。
相信我,公共即将来。
以上是关于“公共商品的特质是什么?公共商品的判断依据有什么?”的有关信息,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常识请关注好律师网行政规范法律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