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一部凝聚了几代立法者心血和汗水、承载着亿万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法典。法典第一条开宗明义确立立法目的,即“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步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宪法,拟定本法”。可以说,从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到法律原则再到具体条文,民法典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承载着引导规范大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紧使命。
1、民法典立法目的是什么?
立法目的,又称为立法的宗旨、立法的旨意,是拟定本法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从上述条文可见,《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有五个: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民事范围的基本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公民私权利的大全和指南。
孟德斯鸠觉得,“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句话充分表达民法典的核心要义:权利法定、私权保护,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民法典,是“万法之母”。
2014年十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达成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需要,具体内容为“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健全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的法律规范,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达成公民权利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完善公民权利救济途径和方法。”这是总结国内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要紧结论,是更好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内在需要,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民事主体即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民事责任的承担者。具体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就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些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包含民事权利,也包含民事权益。
民法典是权利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民法典的主要目的。这与现代法治建设的核心“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相一致。
民法典的体系构建也是以民事权益保护为中心展开。其调整的办法主如果通过民事权利义务的设定和民事责任的追究予以达成。
(2)调整民事关系
法律作为肯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具备常见性、确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征。其调整功能是通过拟定规范界定政府和权利与责任、规定大家的行为准则、赋予大家权利、明确大家义务、确定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和处置程序的方法来达成的。
所谓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基于民事法律行为产生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合同关系、损害赔偿关系、物权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调整民事关系,核心是调整权利义务关系。
应该注意的是,《民法典》沿用了《民法通则》中“民事法律行为”定义,其含义等于《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行为”,但改变了《民法通则》中“民事法律行为”只限于合法行为的意思,民法理论称之为法律行为。
(3)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这一立法目的是吸收了《合同法》“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规定而增加的。
所谓社会和经济秩序,就是生产、生活、工作、劳动、婚姻、家庭、市场买卖秩序;就是大家感觉到的人权、自由、安全、平等、公正的秩序;是产品和要点自由流动、公平买卖、平等用的秩序;合理、公平、正当角逐秩序和资源配置、财产归属和借助的科学合理秩序,国家公权与个人私权、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边界秩序。
国内民法典是由国内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受国内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制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是维护社会和经济可以正常运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典是私法,但保护私人利益、个人利益,同时还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各类所有制组织利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民法典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实质,在于维护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于保障民事权利、增进人民福祉。
民法典既要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又要从社会整体和经济秩序考虑,维护社会和谐文明和经济秩序公正井然。
(4)适应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步需要
任何一部法典的拟定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需要“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总目的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立法要先行。“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味着国内民法典也要体现中国特点,适应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势必需要。
所谓适应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步需要,就是适应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进步需要,就是适应“四个全方位”进步策略需要,贯彻新进步理念。
“中国特点”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科学总结,是国内民法典具备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内立法的一个根本指标。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建议》,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德法融合,使用方法律权威来增强大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才有靠谱规范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入法,是德法融合,使用方法律权威来增强大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价值观才有靠谱的规范保障。民法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立法宗旨之一,把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因此,民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是公民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十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如在“北燕云依”诉某派出所拒绝办理户口登记案件中,原告的爸爸妈妈在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时,起名字“北燕云依”,既未随父姓或母姓,也没其他正当理由。公安机关拒绝对“北燕云依”进行户口登记,符合法律规定,恪守公序良俗的需要,维护了正常社会管理秩序,得到了人民法院的支持。
2、立法依据有什么?
民法典的立法依据是“依据宪法,拟定本法”,表明其立法依据,确立了民法的宪法基础。
一部法律的拟定应当以宪法为依据,其原则和内容都应当渊来自于宪法,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
这一立法依据(1)表明民法典受宪法约束,依据宪法拟定法律,并遵守宪法,以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2)表明民法典拟定机关是宪法赋予立法权的立法机关。(3)表明民法典的法律地位是保护民事主体人身、财产等方面合法权益的民事权利基本法。
原《民法通则》的立法依据中有“国内的实质状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这次在总则拟定时删除去。并非说“国内的实质状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在立法工作中无关紧要,而是这是立法过程的事情,非必要重复写入立法依据中去。立法依据主要还是法律渊源。
以上是关于“民法典立法目的是什么?立法依据有什么?”的有关信息,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常识请关注好律师网民事诉讼法律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