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起诉书算立案了吗
交了起诉书并不算直接立案。
1.虽然起诉书是启动诉讼程序的要紧文件,但仅仅提交起诉书并不足以使案件进入正式的审理阶段。事实上,交了“诉讼费”才意味着案件已经立案。
2.在司法实践中,当原告向法院提交起诉书并根据规定缴纳了诉讼成本后,法院才会正式受理该案件,并将它纳入审判日程,此时才算真的立案。
因此,交起诉书只不过立案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而缴纳诉讼费才是完成立案的重点环节。
2、民事诉讼立案的条件是什么
找法网提醒,民事诉讼立案的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原告资格:原告需要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其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遭到侵害或与别人发生权利、义务争议的当事人,才有资格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2.被告明确:起诉书中需要明确指出被告的身份和有关信息,确保被告是具体、明确的。假如被告不清楚或没办法确定,法院将没办法进行有效的送达和审判。
3.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原告在起诉书中需要提出具体的诉讼请求,并说明事实和理由。这类请求和理由应当明确、明确,以便法院可以理解和判断案件的争议焦点和事实依据。
4.管辖法院:案件需要是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且受诉人民法院具备管辖权。
这意味着,原告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有关地域、级别、专用管辖的规定,选择正确的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立案有什么条件
行政诉讼立案的条件相对复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起诉状格式和内容:起诉状需要符合规定的格式,内容完整且数目符合需要。这包含起诉状的标题、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部分,与必要的证据和法律依据。
2.原告资格:原告需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并拥有诉讼主体资格。除此之外,原告还应具备诉讼行为能力,法定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也应符合法定条件和代理权限。
3.被告明确:与民事诉讼类似,行政诉讼中被告也需要是具体、明确的。假如被告不清楚或没办法确定,法院将没办法进行有效的审判。
4.复议前置程序: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行政诉讼案件,法律、法规可能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告需要已经依法申请复议并收到复议决定后,才能提起诉讼。
5.管辖法院和起诉期限:案件需要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范围,并且受诉人民法院具备管辖权。同时,原告需要在法定起诉期限内提起诉讼,不然法院将不予受理。